春季鱼类常见病的防治

2014-06-17 cheng

 


1.烂鳃病
病原粘球菌。
症状病鱼体色发黑,离群独处,废食。鳃丝腐烂带泥,鳃盖内侧表皮充血,常腐蚀成圆形透明小洞,俗称"开天窗"。草鱼鳃瓣感染粘球菌后,病变区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、溃疡和侵袭性出血。青鱼、草鱼、鳙鱼等养殖鱼类都可发生此病,尤以危害草鱼为主。水温15℃以下,一般少见,20℃左右开始流行。
预防水深1米每亩水面(1=667平方米)用"杀菌红"50毫升全池泼洒,每隔15天使用1次。或用0.5%"鱼康乐2"添加在饵料中,每15天投喂1次。苗种放养前用"苗种浸泡剂"1∶5000比例稀释后,药浴35分钟。
治疗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"杀菌红"100125毫升全池泼洒,配合使用"鱼康乐2"效果更佳。若病情严重或出现暴发性疾病时,可用1.5%"鱼康乐1"添加在饵料中投喂,35天为一疗程。
2.竖鳞病
病原水型点状极毛杆菌。
症状病鱼体表粗糙,部分鳞片外张呈松球状,鳞基部水肿,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色渗出液。烂鳍,鳍条基部充血,腹部膨大,眼球突出。病鱼游动迟缓,呼吸困难,腹部向上,持续23天后死亡。该病主要危害鲤鱼、鲫鱼、草鱼和鲢鱼,每年春季流行。
预防冬季每次拉网出鱼后,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"杀菌红"50毫升全池泼洒。
治疗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"杀菌红"100125毫升全池泼洒,病情严重时连用23次,或在饵料中添加1.5%"鱼康乐1",连用3天。
3.痘疮病
病原病毒。
症状发病初期,病鱼体表出现白色小斑点,上覆白色块状粘液。随病情发展,白色斑点数不断增加,病灶部位表皮逐渐增厚,形成石蜡状增生物,形似痘疮,故称"痘疮病"。主要危害越冬前后的2龄鲤鱼。秋季至初冬和春季,水温1015℃时多发。近年来,由于网箱高密度养殖技术的发展,此病日趋严重,发病率逐渐升高。
预防开春后,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"杀菌红"50毫升或"高效灭菌碘"200400毫升稀释后全池泼洒,每周使用1次。
治疗鱼体开始摄食后,饵料中添加0.2%"超浓缩光合细菌"0.3%维生素Vc,提高鱼体免疫力。
4.水霉病
病原水霉菌。
症状俗称白毛病、肤霉病。操作、运输不慎鱼体受伤,或低温造成冻伤,或寄生虫、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性病灶,霉菌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,吸取皮肤中养料,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,蔓延扩展,长成棉毛状菌丝。菌丝粘附伤口组织,使皮肤发生溃烂、组织坏死,随病灶扩大,鱼体游动失常,食欲减退,病弱死亡。该病多发于20℃以下的低水温季节,以早春、晚冬最为流行。密养的越冬池,春季塘水清瘦或处于饥饿状态的鱼类易患该病。
预防鱼苗入池前用"苗种浸泡剂"1∶5000比例稀释后,药浴3分钟,入池后用"杀菌红"按水深1米每亩水面50毫升用量全池泼洒。
治疗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"杀菌红"100125毫升,全池泼洒。
5.小瓜虫病
病原多子小瓜虫。
症状虫体大量寄生时,肉眼可见鱼的体表、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,故又称"白点病"。严重感染时,由于虫体侵入鱼体皮肤和鳃表组织,引起病灶部位组织增生,并分泌大量粘液,形成白色薄膜覆盖病灶表面,鳍条腐烂。
预防放养前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"鱼虫灭2B"50克经2000倍水溶解后全池泼洒消毒或用"苗种浸泡剂"1∶5000比例稀释后药浴苗种35分钟。
治疗发病后按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"鱼虫灭2B"502000倍水溶解后全池泼洒消毒,2天后再使用1次。严重感染时,可用"鱼康乐1"1.5%比率添加于饵料中,连续投喂35天。
 

电话联系
地址导航